谋划的骗局?
今年6月,Uber的最大的股东Benchmark公开挑起战役。
当时,Uber深受性骚扰和歧视的职场文化丑闻的纠缠,并在执法甚至合作方面都受到了打击。大股东Benchmark联合五个投资方以40%投票权的力量,逼迫Kalanick辞去CEO一职为此负责。
为平息各方不满。刚刚历经丧母之痛的Kalanick宣布辞去CEO一职。
然而辞职并不代表出局,自称“爱Uber胜过生命中的任何东西”的Kalanick,并不会把自己一手一脚创立的公司拱手让给别人。辞退的只是职位,掌握的还是实权。Kalanick仍然留在董事会中,Uber的大事小事,他都要过问。
从理论上来说,失去CEO职位的Kalanick应该同时就失去董事会的席位,但Kalanick是如何做到继续留在董事会的呢?
这得从Benchmark的又一击说起。
8月10日,Uber大股东、风投公司Benchmark在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起诉Kalanick,指控其故意欺瞒自己的管理不当和违规行为,并提早在董事席位上做手脚,企图谋划被罢免后重获CEO一职。
在指控中,Benchmark亮出了证据并提出质疑。
在Benchmark的申诉中,提供了关于今年Uber的各起丑闻事件的细节,而Benchmark对这些事件本身和Kalanick在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并不知情。并且Benchmark认为,Kalanick之所以能留在董事会,是他早就预谋好的骗局。
2016年6月,Kalanick向董事会要求新增3名董事。Benchmark基于对Kalanick的信任,同意其的要求,并更改一份“表决协议”(正是这条规定,让Kalanick即便丢掉CEO的乌纱帽也能继续留在董事会,并且手中还有两名董事名额可以支配,因为Kalanick拥有对3名董事的任命权)
为了彻底踢Kalanick出局,Benchmark也修正了投票协议,要求Kalanick在选择另外两名董事时必须选择“独立董事”,来帮助Uber寻找新一任CEO。
但据Benchmark的申诉,Kalanick并没有签署这份协议。因此CEO人选也一直悬而未决。
有意思的是,据媒体的报道,Kalanick辞职后,Uber逾千名员工(约Uber10%的员工)联名申请让他重新担任CEO。Kalanick也透露,自己将会像乔布斯一样重返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