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招:高频刚需低成本导流。
美国被誉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因此在美国,Costco还在超市附近开设了加油站,并出售略低于市价的油,由此吸引对油价敏感的用户。而这些用户本着省钱就要省到底的心态,也往往会在超市进行一次大采购。
此外,Costco也在餐饮上动了脑筋。用明显低于市价的1.5美元的无线续杯可乐热狗套餐,吸引了一大批用户。
用高频刚需来做低成本导流,可以说Costco早就领悟到了互联网思维的打法。
04 中国的COSTCO在哪里?
零售的战场刚在线上打出了格局,又随着“新零售”的提出,搬回了线下。然而,环顾一圈国内零售厂商,谁可以成为中国的COSTCO?盒马,永辉,还是大润发?
目前来看,以上都不是。但雷军却毛遂自荐了小米。
雷军当年还在金山时,曾和一群高管去美国出差,一下飞机同事就直奔Costco,带回了几大箱子。雷军好奇地问到底买了啥,才惊讶得知在国内妥妥要9000的新秀丽大箱子,在Costco只要人民币900块钱。雷军坦言,“这个真的给我震动了,我真的震晕了”。
自此之后,雷军经常会提到,在零售方向,把小米做成像Costco一样。而随着小米生态链的日益扩展,两者也确实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相似之处:
第一,小米的爆款思维和Costco精选SKU思维类似。小米善于在传统产业中打造出一个满足80%的人、80%需求的爆款单品,如曾经69的1万毫安充电宝,139的小米手环。
第二,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和Costco的低价引流品种类似。小米以贴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手机获客,然后把客户通过互联网广告,其他小米智能硬件来变现。这和Costco低价卖油,低价卖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小米的产品更多在线上出售,节约了线下展示成本,这和Costco 仓储销售一体,节约零售成本的方式十分类似。
第四,小米“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宣传,试图占据用户“高品质、性价比”的心智定位。Costco 用财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毛利永远不超14%,而小米也在大会上扬言“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超出部分将回馈给用户”。
但目前的小米和Costco也只是,形似而神不同。
首先,Costco件件都是精品,属于有钱也会买的东西。而小米却只是爆品,钱多了就未必会买的东西。
其次,尽管雷总的Are you OK在B站,在米粉中呼声很高,但如果要让米粉们每年几百元的会员费,未必就行得通了。甚至别说交钱了,就多几个开屏广告,米粉们就不满意了。这不,华为就用去开屏广告来吸引小米用户。
因此,在Costco的路上,小米也好,其他公司也好,仍需要有更长的探索之路。毕竟,广告好,不如真的让用户觉得好。
05 Costco谁不爱
股神巴菲特的搭档芒格非常非常喜欢Costco,几乎是逢人便夸,以至于巴菲特就讲了个段子来调侃。
有两个恐怖分子把巴菲特和芒格给绑了,撕票前答应满足我俩一个愿望。芒格问:能不能让我临终前再讲一遍Costco的优点?巴菲特一听,吓得赶紧问,能不能先把我杀了?
大家哈哈大笑之余,却深深地了解了Costco在股神心中的地位。而上海开业第一天的火爆,也再一次验证了这点。毫无疑问,低价也好,量大也好,Costco是真正击中了消费者的心,商品卖到了人的心坎里去,就不愁没有生意做。
而Costco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可以预见,以后上海阿姨找女婿时,会增加一个提问环节:有没有Costco会员卡?
如果有,则证明:1、小伙子会精明过日子;2、有车,不然地铁可能带不回来;3、如果真的没车,那也证明小伙子体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