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一家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团队来说,其实在微信上适合做怎样的传播、什么样的传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基本都是可预期结果——如果友商们不是过于稚嫩,那只能理解为可预期结果主动上添加诱因了。
而且话又说回来,主动挑战规则共识的行为,又有哪家产品能够大度的容忍呢?
微信面临的最大威胁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说这场争论中的第三个误区,即微信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同品类产品的崛起对社交市场的分流。但实际上,这个观点存在着对流量的两个认知偏见:
A。流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不同产品间的流量可以实现共存,决定性因素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定位;
B。微信的流量更多来自于微信通过产品设计产生的裂变能力,某种意义上是为微信自己的原生资源;
所以说到底,这些新诞生的社交应用对微信带来的冲击不仅十分有限,并且在求生压力下需要主动产生差异性,尽可能地规避同赛道的竞争。
至于微信面临的真正威胁到底是什么,其实可以具体参考前两周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的演讲。比如张小龙在4小时演讲中仅有的一次引用“套路”这个网红词语,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显然相比去友商竞争下潜在的“KPI损失”风险,“不能和用户继续友善相处”更容易让微信焦头烂额。
另一个潜在的威胁在于微信正在“被公地化”。
“公地”的概念来自于1968年英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在论文中引用的一段寓言:
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
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不难想象当微信获得了超越10亿用户的基本盘后,巨大的内部生态太容易在流量焦虑的裹挟下,被人们忘记“工具属性”这个大前提,直接被当做“互联网本尊”来对待——这正在成为很多普通用户的误区,或许也是很多友商们乐于形成的误区。
总之突破微信规则正在变成一种行业技能。就像互联网早期对传统行业的革命来自于“突破规则”和“升级规则”一样,面对微信巨大的裂变能力诱惑,人们正带着巨大的热情入场。
但无论如何,这种热情终究都是错觉。微信并不是那个公地,微信却正在以公地的姿态被过度开垦,这或许才是当下行业发展中最大的悲哀。
结语
我一直认为任何负面舆论的产生,都不应该从黑公关的逻辑出发来解决问题。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解决方案很有可能陷入“动机论”的死循环而跳过了整个环节中的核心问题。
然而人们也常常忽略的是,负面舆论的解决其实也是一个双向问题,即创业者/企业不仅需要拿出主动合理的解决方案,舆论也需要留出空间让事情的解决流程顺利地走完。
但遗憾地是,陷入“舆论一边倒”所产生的行为,正在加速形成一种不良的舆论氛围,让舆论被公关化创造了可能,也最终会让创业者很拧巴地活着——商业竞争和用户体验,谁是互联网公司最优先的正义,这个本来清楚的问题或许现在真的混淆了。
所以,还是那句老生常谈,警惕一切形式的“舆论一边倒”,请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