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谁来接棒
李彦宏在内部信里用了“两个坚定”: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投入组织能力建设,坚定地推动干部年轻化进程,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他这样评价沈抖:百度内部成长起来的优秀管理者,具有战略视野,敢打硬仗、能打胜仗。
根据公开资料,沈抖在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接连拿下硕士、博士学位后。2007年,进到了微软 AdCenter 实验室(西雅图),先后担任研究员、科研项目经理。
2009 年,沈抖辞职创业,创办了 Buzzlabs 公司,这是一家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社交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的舆情监控平台。后来被当时最大商户内容和广告提供商 CityGridMedia 收购。
2012年,沈抖回国加入百度。当时沈抖负责百度实时流量交易系统,做过百度新首页、百度搜索导流等项目。曾担任百度公司联盟研发部总监、网页搜索部高级总监、金融服务事业群组执行总监等。
沈抖当时建议百度跟进信息流,但“人微言轻”,并没有得到重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陆奇的到来让改变了他在百度的轨迹。
2017年5月,沈抖晋升为百度公司副总裁,负责百度APP和信息流业务体系。对信息流早有研究的沈抖,抓住了这次机会。
上任当季,百度营收同比增长14.3%,净利润同比增长82.9%;其中移动营收占比 72%,高于去年同期的 62%;截至当年 6 月份,百度资讯流日活用户已超过 1 亿,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提升高达 200%。
“搜索公司”战略转型为“移动生态事业群组”,宣告着百度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信息流在百度地位会扶摇直上,但也意味着信息流将承担百度更多营收指标。
3
人事调整能否带来狼性回归
此次向海龙离职更像是近些年百度的缩影。两年两名核心人物离开,陷入增长危机的百度想通过人员变动拯救业务发展,这不是百度第一次这么做了。
据不完全统计,百度总共经历过三次人事大变革。
第一次发生在2005年百度上市后,管理层不出意外地来了一次“洗牌”,百度的两位CXO级别的高层——CTO刘建国、COO朱洪波选择离开。元老级别的刘建国参与了百度从0到1的过程。2006年2月他被任命为百度的CTO,但这次履新时间只维持了8个月。朱洪波是百度的首位COO,他一手建立起了百度的销售渠道,重点发展省级代理商的模式。
随着百度元老级别高管的离去,在2007年到2008年,李彦宏集中引进了一批高管接替要职,但这并不长远。2009年,“贴吧之父”俞军的离职引起人事地震。2010年初,新继任的CTO李一男、COO叶朋相继离职。
接连两轮CTO、COO离任后,李彦宏直接把位子空了出来,取而代之引进、提拔了一大批副总。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些副总并当中金宇、刘骏鼓吹O2O战略;王劲、余凯、王海峰在AI战队;李明远主导百度的移动服务。这使得百度的战略长期游移在移动搜索、O2O和AI之间。
百度也就此一步一步落后于AT,甚至被后起之秀字节跳动反超,京东、美团也在虎视眈眈。
为了挽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劣势,2017年1月,百度迎来了陆奇。陆奇在任期间,基本奠定了告别o2o,直接梭哈AI的战略,百度开始重回主航道。
陆奇的到来直接导致了第三轮高管大清洗。在这期间,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技术战略委员会主席、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百度金融CRO(首席风控官)王劲悉数出走。百度副总裁兼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被解职,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选择了离职,百度副总裁、个人公众号“李叫兽”创始人李靖从百度离职。
同样,陆奇的到来并没有拯救百度,2018年5月18日,百度官方微信号突然宣布,陆奇由于个人和家庭原因卸任。受此消息影响,百度股价暴跌9.54%,一夜蒸发94亿美元。
数据显示,陆奇在百度的四百多天里,百度的股价相对于他入职之初提升了接近60%。
到向海龙为止,百度已经离去十多位副总裁,二十多位高管。
早在今年3月份,百度就宣布了新的人才梯队建设计划,称将加速干部年轻化的进程,选拔更多的80、90后年轻人进入管理层。同时,百度正式推出高管退休计划。总裁张亚勤是申请加入退休计划的第一位高管,他将于今年10月从百度退休。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刘辉将加入该计划。
新一轮人事风暴或许还将继续刮下去。
据盒饭财经查询,截止5月19日,百度市值448亿美元,相比来看,阿里市值4395亿美元,腾讯市值4318亿美元(33900亿港币)。
数字总是直击人心,百度在“革自己的命”这条路上再难也要坚定走下去。
李彦宏在内部信上提到,要坚定研发、发展AI业务、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并认为如今的百度要像创业公司一样“以投入换增长”战略。
不管他是否愿意隐晦的承认了百度从巨头的行列里掉队的事实,现实总会来到眼前。向海龙已成为百度过去时,继陆奇、张亚勤相继离开后,主掌大权的李彦宏会如何取舍,改革口号喊得响亮,而李彦宏如此强硬的措辞此前也很罕见,但最该反思的人,是他还是团队?榔头能否敲在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