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其实这些被裁的甲骨文中国中年员工们,一点也不值得同情:
首先甲骨文中国公司并没有压榨他们,反而提供了极好的福利和工作环境。
微博上知名的房产博主@北京大土豆就曾是甲骨文中国的前员工,他说自己当初不走,就能拿14个月的补偿,以此N+6的方案来推算,他可能在甲骨文中国工作了8年之久。
而他对甲骨文中国公司的其中一个评价是:“工作一向以轻松著称”。
知乎上一位前甲骨文中国公司的工程师@Willy在2014年曾回答过在甲骨文中国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另外一位前甲骨文中国公司的工程师@JaskeyLam 也曾分享他在深圳甲骨文研发中心的部分福利待遇:
所有员工从入职一天起就每年有16天的带薪年假,并且随着工作年限增加。
所有员工每月两天的带薪病假。以及相关产假,陪产假等。
为员工购买额外商业医疗保险,看病全额报销,员工子女也能享受报销一半的福利。
洗牙、看眼、购买药品有1450的额外报销费用。
上下班不打卡,并且工作时间自由分配。
员工可以申请在家办公。
这样宽松的工作氛围和优渥的福利待遇,在中国互联网领域里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了,也难怪有程序员将甲骨文公司戏称为“养老院”了。
再看看此次裁员,甲骨文中国公司给出的优厚条件。
据网上有人透露说甲骨文中国公司的员工有人拿到了100万元的补偿费用。有人计算过,如果一名员工从20多岁加入甲骨文中国公司并工作近20年,他也是有可能拿到这么多补偿的。
且不说是否真有人拿到了100万元补偿费,单是N+6的补偿方案,在甲骨文中国公司前员工@北京大土豆等人看来已经是非常厚道的做法了。
对比2018年底到2019年初国内的那波裁员潮,许多互联网公司都采用了考核不达标、末位淘汰等方式进行“变相裁员”,别说N+2,就是N+1有些公司都不愿意给。
今年2月滴滴传出了优厚的裁员条件:裁员补偿为N+1,给一个月时间找工作,多发一个月工资。
就这条件,还让当时的网友们和内部员工们一起称赞滴滴公司是“业界良心”呢!
再对比一下如今甲骨文中国公司的裁员N+6的补偿条件,员工们还去拉横幅抗议,是不是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第三,人到中年被裁,是在为安逸买单,怨得了别人?
据甲骨文前中国员工@Willy说,甲骨文中国的招聘门槛是很高的:
如果是开发,听说必须是清华北大上交复旦和北邮五所学校读过本科才能进,但是同时得有硕士学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如今被裁员工中,很多人都是高学历,其实他们当年都是大学毕业生中的精英,当初在外企十分受欢迎时,选择进入甲骨文中国公司也是很不错的决定。
就像@北京大土豆所说的:“20年前,你胸前挂一个IBM的狗牌午饭时间出来转悠就有美女跟你搭讪”。这就是那些年属于外企的光环。
如今我们应该也能体会到,20年前蔡崇信放弃外企的百万年薪加盟阿里每月只拿500元工资,这个选择究竟有多么的难得了吧?!
但过去20年也是外企衰败,本土互联网企业崛起的20年。
越早看透或放下外企光环的人,就越能从中受益。
比如刘强东很早就看到了亚马逊对其中国团队的不信任,不授权,最终京东也赢得了与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之战;
再比如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从谷歌中国离职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去美国总部申请拥有改变搜索结果中汉字字体颜色和大小的决定权,他最终离职创业,如今身价百亿。
反观一些进入甲骨文中国公司的行业精英们,要学历有学历,要能力也有能力,其实原本是有很多机会离开死板的外企,加盟本土互联网企业的,但他们没有。
这批被裁的中年员工在过去的职业生涯里,并没有选择冒险和奋斗,而是选择了安逸的工作和生活。
他们安于享受外企的高薪资、高福利、低压力的工作,最终活成了那只被温水里煮的青蛙。
所以他们又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