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童最近的朋友圈里,记者看到大量出售抖音号、刷粉、帮助开通抖音或者火山小视频橱窗功能的广告(而今年9月前,她的朋友圈还都是冬虫夏草的微商广告)。其中一条朋友圈中,小童写下了自己的从业逻辑:
很多人问我,你天天整抖音,有多少粉丝呀,赚到一分钱没有,我呵呵了...
第一我无才无德无团队变网红?可拉倒吧!
第二,现在的短视频盛行火爆成热时期网红的生存周期也是很短暂,变现更是越来越难,一旦变成了卖货的网红,也就没有多少的上升趋势了!
第三 现在是全民皆商时代,我没有自己的货源,別谈利益可乘,所以我卖东西也不行....所以我可以花时间养...
emmm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考虑转行写公众号吗?
有人卖,那有人买吗?
上述短视频交易平台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买家大有人在,自己才前不久刚卖出一个价值7万元的短视频账号。他还展示了平台上的两个抖音账号的销售记录。一个售价2750元,另一个则以2.75万元成交。
记者了解到,买家一般是卖货的淘宝商家,或者是自媒体工作室,后者有的批量运营短视频账号,有的提供代运营或是制作视频业务,有的还拥有全国各地的网红、KOL和二次元艺人资源,能策划、拍摄、剪辑短视频以及安排直播,以帮助线上线下商家销售商品。
一位短视频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称“网红分两种模式,一种直接我们拍摄网红路拍商铺,另外一种网红直接进店直播,与客户互动”。他还展示了此前与某香水商品合作的短视频,“当天当时直播70多万观看”他称。
2、变现手段悄然“变味”
短视频账号(尤其是抖音快手两大头部平台账号)买卖成风的背后,是悄然立冬的短视频行业,以及平台变现手段背后的产品技术甚至是商业逻辑上的漏洞。
根据QuestMobile、Trustdata等行业研究机构近来发布的数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大约在11亿左右,并且增长速度开始越来越慢。而短视频的用户数,在2018年第二季度冲击7亿未果之后掉头向下,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约有5.2亿的短视频活跃用户。短视频行业用户数从峰值坠落,表明已经触及了用户数的天花板。
另一方面,春江水“寒”鸭先知。抖音快手都早已开通了短视频带货功能——商品橱窗,以实现创作者内容变现,激发其创作动力。
以抖音为例,抖音此前与淘宝合作,在抖音上开通橱窗功能,点击后可跳转至淘宝商品。起初开通橱窗权限,存在一定门槛——需要视频认证达人,要求拥有100万粉丝。然而近来抖音放宽了门槛,粉丝要求从100万降至1万,在刷量成风的现状下这几乎就是零门槛。类似的,快手也有同样情况。
如此一来,短视频账号成了某种“生产要素”,拥有即可直接用于变现赚钱。
然而,在注入更多的商业元素后,这类变现手段似乎已悄然“变味”。
咽下后的苦味是多层面的:
其一,假货横行。
据报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了“假货橱窗”。一些视频制作者公然展示“自制”口红、粉底的过程,然后贴上名牌商标,通过留下微信号,转账发货,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除了自制“名牌”化妆品,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搜索“奢侈”、“名表”等关键词,还能找到大量展示山寨奢侈品的内容。
其二,滋生黑市、灰产。
由于这类短视频平台的账号系统不完善,即使不实名也能开多个账号,加之刷量现象严重,出现了前文所述的短视频账号买卖成风甚至形成专业交易平台的怪象。
在这个怪象背后,养号、卖号、刷量、代运营、代开通功能等奇葩现象层出不穷,艺人、网红KOL、号贩子、中介销售悉数登场,令人眼花缭乱。
其三,内容生态恶化。
短视频账号自由交易的结果,一方面是确实有活粉的账号不可避免的向商户、工作室、批量运营的公司集中,关注、订阅之类的功能以及背后的用户信赖逐渐被消磨;
另一方面,如小童那样靠发自拍美食批量养出来的、活粉少僵尸多的一大批短视频账号,也将为平台添加更多的无聊低质的垃圾账号增量。
根据艾瑞数据的统计,9月,短视频行业月独立设备数(类似月活)排名前5的App中,有4个出现了环比减少的情况。 这背后除了行业入冬、监管趋严的原因,恐怕还有内容质量恶化的因素。
短视频账号沦为商品,意味着内容创作沦为流水线式的简单重复产出。真正有内容生产能力有创意的短视频自媒体,在搬运能力、运营能力、变现能力等方面必然不如机构运营(如今的微信订阅号就是前车之鉴)。
如此一来短视频平台必将出现自己的“柠檬车效应”,即劣币驱逐良币。长期来看,短视频平台上商品广告、批量化流水线式生产的低质内容比重必然不断升高。这可能为平台主流的变现手段——广告,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
①首次投放的广告主放弃试水。绝大多数短视频信息流广告都是依靠曝光量来计费的,只负责推送,至于转换率怎样,平台是不负责的。换而言之,广告客户对于转化率,事前只是模模糊糊,事后才冷暖自知。即一开始是一种单次博弈。
而大量注水的数据、批量生产的账号和内容、不断改头换面的账号运营者,加上流量下行,或让广告主放弃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的试水投放。
②多次投放的广告主心生疑虑。在短视频平台多次投放广告的,分为两种,一是品牌广告,二是销量广告。但随着短视频内容生态的恶化,两者的效果必然下降,尤其是后者——带货能力直接在销量上体现,直接关系到广告主的钱袋子。
总而言之,长期而言账号的地下交易必将导致短视频行业内容生态的恶化,进而影响其根基——广告。
这是一头凶猛的灰犀牛。
3、写在最后:
除了商业上是慢性毒药,短视频行业的种种乱象其实还应有道德上的责问:
账号可以买卖,但内容不可以;粉丝可以交易,但用户不可以;点赞可以重新堆砌,但信任不可以;视频的效果可以代运营,但观众的感受却不可以。
买号卖号的交易者以及管理松懈的平台可曾想过:
手机屏幕后渴望快乐的灵魂,没有价格。